孩子们期盼的暑假到了,又是父母们分身乏术、难以应付的暑期,平时忙得不可开交想要“多陪陪孩子”的美好愿望,可能在与孩子真实而长时间的相处中变得有点叶公好龙之嫌。年龄小的孩子磨蹭顽皮,稍大一点的总担心出什么幺蛾子,更大一点成天抱着手机,慈父慈母的爱心很快就变成了磨练耐心,甚至连耐心都消耗殆尽,最终有可能避免不了以父母吼叫和孩子爆发收场。怎样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和孩子共度相安无事、相互成长的暑假呢?

秘籍一

和孩子一起做暑假计划

不管多大的孩子,邀请他们一起来做暑假计划,邀请是相互商量,以孩子为主导,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暑假的期待,希望实现的愿望,希望父母给予哪些支持,讨论后列出来,一起商议后确定重点项目。父母根据这个计划留出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时间,特别是比较大的出行计划,让孩子有明确的预期和心理准备,如果有变化,向孩子提前说明。孩子重点计划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作息,这部分可以让孩子自己主导,不需要像上学期间那么严格,有些学校和老师暑假依然会在群里给孩子一些不定期的安排,对暑期作业的督促,配合学校的安排。家长了解暑期作业进度后就尽量减少每天的匆促和监督,让孩子为自己的作用负起责任来。和孩子一起做计划能让家长和孩子对暑假安排都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孩子自己的计划性和自我负责。


     秘籍二
     家长专注当下,不怕做“两面派”

这里说的“两面派”指的是:家长在离开孩子时专注于自己的事,在面对孩子时专心陪伴。很多家长在暑假到来前就有些焦虑,孩子放假父母不放假呀,孩子怎么安排?工作怎么兼顾?回家事情变多,工作一点也不可能减少,确实感觉很难兼顾。但其实最消耗人的并不是这些具体安排,而是家长焦虑不安的心情。如果工作时挂着孩子,他们很容易将你的牵挂当作一种挑战家长底线的资本,自己更加调皮捣蛋。有些家长会因为投入工作而对孩子产生内疚感,同样,回家这种内疚感最容易被孩子感受到,他们于是会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暑假家长无需以孩子为中心,只是在陪伴他们的时候专注起来,避免一边工作一边陪伴,比如不断用手机处理工作,或联系其他人,或心不在焉。其实把陪伴孩子当时的时间和心意完全集中起来,用心投入到和孩子一起交流、游戏、运动等活动中时,双方都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尤其是孩子。这种高效陪伴能够让孩子感到内心踏实、真正受到关注,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还能让孩子体验到专心做事,专注当下的快乐。那些总是想粘着父母,或者通过打扰父母来获得关注的孩子,实际上是内心没有得到这种真正的满足。


    秘籍三
    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不管多温和的孩子,都会有他们自己成长中带来的自然情绪积累,孩子向父母发脾气经常都是他们自己内心烦躁,又无处宣泄,不用过度解读孩子的脾气,也不要认为孩子发脾气是针对家长的,心理学上专业术语叫“正常化”。

家长大部分都难以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一方面出于心疼,舍不得孩子难过;一方面担心孩子心理不健康,或者性格塑造不好;还有一部分深层的原因就是家长本身就属于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的人,所以很难面对发脾气或郁闷的孩子。情绪是人的正常反应,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了解情绪就像阴晴圆缺、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律,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人性关怀,也是对自己的一份人性关怀。家嘛,就是可以放下戒备和面具的地方,可以真实地做自己。那些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或者到了青春期完全向父母关闭心门的孩子,大部分都流露出“在家里无法表达真实地自己”“父母对我的情绪化感到非常恐慌,为了不让他们恐慌,只有压抑自己”“我难过的时候希望爸妈能理解我的心情,但是他们在我还没有垮掉前就先垮掉了,所以我没有办法向他们说我的难处。”

朝夕相处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然反应,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父母是否能”接得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自然面对孩子心情的起起落落,往往是增进亲子关系、深化情感联系的重要时刻。而很多家长都只希望陪伴孩子乖的时候,共享快乐时光,难以陪伴孩子难过的时候,其实这才是真正让孩子感受爱、体验爱、学习爱最好的机会。


    秘籍四
    营造积极氛围,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好习惯是需要训练的,除了接纳、专注和陪伴外,当孩子有一些不良习惯时确实需要帮助他们克服,并养成让他们一生受益的好习惯和良好的品质,比如早睡早起、勤劳好学、积极进取等。好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带动,家长自己生活习惯良好,热爱运动,喜欢做家务,同时让孩子在一旁帮忙、协同,孩子一般都是很愿意跟着父母一起做,享受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又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如果孩子成天玩手机、白天不起晚上不睡、暑期作用临时抱佛脚等,这些习惯往往都是孩子没有得到内心真正的快乐,缺乏内在动力的表现。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大部分孩子都是长期在家庭氛围中逐渐长成这样的。所以当家长看到问题,需要明白表象后面潜藏的是整个家庭的状况需要调整,不是孩子一个人需要调整。很多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马上指出来,提醒或要求孩子改正,看到孩子拖拖拉拉就再继续再匆促提醒,慢慢地就怒火中烧……接下去就容易双方吼叫爆发,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所以家长一定要有”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家庭状况可能需要调整“的意识,当然这时候并不需要有内疚感或无力感,家庭状态需要调整是正常的,这并不是家长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可以理智地去和孩子一起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一起讨论,共同成长。有时候确实也是因为孩子自己遇到了困扰,或者仅仅是孩子天然的那种惰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可以尝试下面的沟通方式:

1、说出你看到的事实。比如”我看到你拿着手机时间差不多两小时了“。

2、表达你的感受,”我有点担心这样对你不好“。

3、邀请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玩手机的内容等。”关于玩手机的自我管理,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可以和我说说你在看什么吗?“

4、如果孩子愿意讲,就倾听,不插话不打断,参与到他的话题中,暂时不做任何评判和指导。

5、大致总结一下孩子的想法或内容,提出你的看法(不是教育,而是真诚分享),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比如“你在玩的这个游戏确实有点吸引人,看你那么投入,我不愿打扰你。我看到关于手机成瘾的一些信息,超过一定时间无法控制自己,可能容易上瘾”。

6、以提出希望的方式表达对孩子要求,“我希望你既能让自己玩得开心,又不至于被手机控制。”

7、以询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探索,一起商量解决办法,“你是有主见的孩子,我们讨论一下怎么预防成瘾好吗?”


     寄语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既是血缘无法改变亲子关系,也是一份需要用心经验的人际关系,相处不是因为有了血缘就有了亲密的保障,父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心面对和孩子的关系。社会常常渲染父母爱的无私,却不够强调实际上孩子内心更是无条件爱父母的,而且由于他们的方法和阅历有限,往往无意识地用让自己变差的方式吸引父母真正的关注和爱,或者维系自己家庭的和睦完整,年龄小越小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些自毁的方式需要更多更深地被看见,智慧有爱的父母,可以通过孩子表面的不良行为或不佳表现,顺藤摸瓜去反思和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从而改善家庭氛围带动孩子的成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