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罗梅举,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5月出生,湖南邵阳人,生前系桃源县人民医院终身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外科专家。他扎根基层,60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病人第一,医疗质量第一”的观点,使数万计病人恢复健康,为数千垂危患者挽救了生命。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广大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桃源县乃至湘西北医疗界享有极高声誉。他言传身教,以工匠精神感化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为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技术骨干。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闪烁着人格光彩的一生;是平淡而又体现出人生魅力的一生。2020年9月30日,罗梅举倒在了他热爱一生的工作岗位上。

  湖南文明网10月10日讯(通讯员 范琳玲)他,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南医学院本科生,放弃省内省外高新聘请,扎根基层从医60年,为基层奉献一生。一直从事外科临床领域,90年代名字收录在中国专家大辞典中。

  他,视病人与如亲人,救死扶伤无数。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广大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许多病人总是慕名请他看病,点名要他手术。

  他,言传身教,以工匠精神感化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将毕生所学、所长的精湛医术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人民,为基层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医疗技术骨干。

  他,在耄耋之年,理应颐养天年,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发挥余热。他热心公益事业,首倡组建保健讲师团,在基层宣讲医学保健知识。

  在救死扶伤的平凡工作中,他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名字在常德地区家喻户晓,人们称他为“救命菩萨”。这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桃源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津补贴终身获得者——罗梅举。

  2020年9月30日,罗梅举因病倒在了他终生热爱的临床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倒下的前一秒,他还身着白大褂,在病房查房……

  (一)

  2020年10月2日,青山不语,苍天含泪。

  在常德市桃源县殡仪馆,前来悼念罗梅举的同事朋友和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的群众达1000多人。“造福八百里三湘四水美德传颂,行医六十载妙手仁心功勋卓著”,这挽词是罗梅举一生工作的生动写照。

  生前好朋友艾新国在追悼会上哽咽道:上周您还同我们一起前往马鬃岭开展送医下乡的义诊活动,您不是还答应参加重阳节前召开的老劳模老专家座谈会吗?怎么就这样不辞而别了呢?我们好痛惜!

  殡仪馆的保安熊鑫感叹,十六年前我突发胰腺炎,是罗院长的妙手回春治好了病,他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患者刘冬梅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从医院赶过来,泣不成声,罗院长救了我4次命,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啊!

  桃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胡兴国惋惜,老师的逝世,不仅是医院的一大损失,也是桃源县医疗卫生行业的重大损失。

  2020年9月24日晚上,罗梅举接到患者胡文修打来电话,他答应第二天查房后去看看。妻子罗耒经说,这几天你自己身子不舒服,明天不要去了。他说,我已答应了病人,我应去看看。

  第二天上班前,妻子问他,你身体奈的何吗(你身体行吗)?他回答,我奈的何(我行)。谁知,这是他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

  离开家才一个多小时,罗梅举却倒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倒下后,他想把手伸进口袋,扶起他的医生路军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原来是他刚刚写的查房记录。

  罗梅举妻子罗耒经回忆,他曾经说过,如果我倒下了,请不要救我,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罗梅举的突然离世,医院同事的朋友圈纷纷哀悼:“慈父般的老院长,是我们的外科老前辈和恩师,是我们永远的楷模和标杆”,“您是外科人心中的一盏明灯,一直指引我们的前行”,“一生两袖清风,劳苦功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领导”,“罗院长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从我第一天到医院实习,就碰到他在病房指挥抢救,直到今天,他一直在第一线,终于倒在岗位上——”

  如今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二)

  1936年5月,罗梅举出生在湖南省隆回县荷香桥镇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早年就读于私塾,他学习刻苦,聪慧过人。父亲罗景华从长沙政法专科学校毕业后,一心重教,教书育人,是松坡中学创始人,在教育界有较高的声誉。罗梅举从小深受父亲罗景华为人正直,待人仁爱的品格的影响。

  1952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罗梅举从此发誓要学医,坚定了救死扶伤的信念。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分配到桃源县人民医院。

  上世纪六十年代,医疗条件十分艰苦。晚上没有电,大家是打着手电筒在做手术。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消毒,医生双手被酒精都泡烂了。

  1968年,桃源县理公港镇八斗村支部书记开会开会时突发了肠梗阻,被紧急送往医院。由于小肠坏死,2/3的小肠需要切除。可在手术过程中,病人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在紧急情况下,罗梅举没有丝毫犹豫,说:“我来献血!”就这样,支部书记的生命被成功抢救了。50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忆此事,如今72岁的谢宗明就打心底里敬佩这位老师。

  1971年,一位姓彭的青年农民在干活过程中导致右前臂不完全断离,人们都以为保住手臂的希望非常渺茫。在没有手术显微镜的条件下,罗梅举使用放大镜,成功地为病人做了右前臂不完全断裂再植手术。伤者的断臂恢复良好,还能握锄使犁。在当时,全省县级医院能做这种手术的还为数极少,他的这一事迹,还被记录在桃源县人名录中。

  1985年,同事的家属郭亚平因甲状腺肿瘤找到罗梅举,罗梅举亲自上台进行手术。病人因家中照顾不便,罗梅举便替同事主动承担了照顾之责,吃住都在其家中,直至康复。从此,郭亚平便与罗梅举结下了深厚的医患之缘。

  (三)

  作为桃源县卫生系统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医生,罗梅举精医善学,医技高超,擅长普腹外科、胸外科手术,在桃源县乃至湘西北医疗界享有极高声誉,是桃源县公认的外科“一把刀”和学科带头人。

  60年代他率先在院开展腹部手术,70年代开展肝脾胰腺切除术,80年代引用经脾肝穿刺造影检查及肝胆缝合术,90年代对坏死胰腺炎采取新的治疗方案开展一系列治疗治疗,提高手术治疗率。

  在他的带领下,县人民医院外科由六十年代初只能做下腹部手术,发展到九十年代初能开展肝、胆、胰、胃、脾、脑等复杂手术。

  担任院长期间,他狠抓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发展医技科室,增强医院自身的发展能力,为医院的技术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治病,他不满足于本科毕业,热爱学习,家里最多的就是医学书籍,平时订10余种医学刊物用于学习。

  他善于总结经验、开展科技攻关,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市、县科研成果奖。他先后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其中八九十年代撰写的《肠梗阻诊治》《肝损伤诊治》《隔肌损伤10例分析》等论文,先后参加全国学术交流或在专业医疗杂志上发表。

  罗梅举曾跟老干局的同志说,做为一名医务人员,应担负重要的责任,去向人民群众宣讲和普及健康知识,使人民少得病、少痛苦,使中老年朋友健康长寿。

  于是,在他的倡导下,县内有威望的医生志愿者组建一个义务保健讲师团,不定期给老年大学的老年人上课,还去机关单位和乡镇向中老年朋友讲授保健知识。在讲课后,罗梅举还进行义务免费看病,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四)

  医院里的同事这样评价罗梅举,“无论是当医生还是当院长,对医术一丝不苟;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老百姓,对病人一视同仁;无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对工作一以贯之。”

  1993年,一个三个月的婴儿腹部膨胀如鼓,外地大医院的拒绝手术,罗梅举迎难而上,亲自主刀,给病儿切除了约重3公斤的肾胚瘤。

  2007年,鼎城区一名黄贵秋的司机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垂危。为了救这个年轻人,年过7旬的罗梅举带着三个学生,坚持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细心地守候了4天4晚。饿了,吃碗盒饭;困了,睡在病房。在精心治疗下,黄贵秋度过了危险期,罗梅举也激动得泪流满面。

  每当出现突发事故,罗梅举总是冲在前头,赶赴现场,亲自组织指挥抢救。桃源县鼎园大楼发生大火,他第一个赶往现场,亲自把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急救,连续工作24小时,直到伤员全部转危为安他才离开。

  罗梅举认为替病人省钱就是积德。他无数次拒绝病人的红包及礼物,却多次替病人垫钱结账,捐钱献物。熟悉罗梅举的人评价他是“四不院长”:不接受“红包”、不收受烟酒、不参加请吃、不收受“回扣”。

  退休后,罗梅举每周定期去外科两个病房,和年轻医生共同查房,讨论疑难危重病人、大手术病人的诊断治疗方案和抢救工作。

  学生赵家殳感慨,无论严寒酷暑,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诊室会诊通知他,手术台上决策需要他,一个电话打过去,他那边总是短短的一句,“我就来”。

  桃源县人民医院门诊办郭艳的手机上至今还保留着罗梅举的身份证照片,当她知道80多岁的罗梅举仍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时,她被这种纯粹的精神所感动。

  60年来,他为五十余万患者看病开药,并主刀做大手术3000余台,使病人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五)

  1996年,罗梅举要退休了,医院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继续工作5年,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一干就是五年。

  当年国庆节,罗梅举在给三哥罗连举的信中写到:“我已当了36年外科医生,到现在我还是热爱自己的医学事业。虽已到退休的年龄,应办理退休手续,但县里和医院请求我继续工作,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2001年,罗梅举又要退休了,医院再次找他谈话,希望再为医院在做贡献。他未加推托,毅然点头。

  在罗梅举退休的前后几年里,沿海城市的大医院都纷纷派人找到他,任他们磨破嘴皮,他都婉言拒绝。他在日记里说:“我退休时,放弃了高薪的聘请去外地工作,而乐意的接受医院的缓聘,继续为单位和当地人民服务,也是我安享晚年之乐。”

  其实早在70年代,罗梅举在湘雅二医院和肿瘤医院等省城医院进修的时候,医院就想要留住他。尽管他的同学们都已进入省级以上的医院工作,但是他却考虑到基层的需要,还是毅然留下来了。

  罗梅举作为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的专家,有几次公费旅游的机会。可是他除了陪妻子回过几次隆回老家外,其他地方一概没去,一年四季在医院里忙忙碌碌。即使短期回老家省亲,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医院,挂念着他接诊的病人。

  (六)

  罗梅举非常重视基层医生的培养。他常说,要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让病人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务必建设一支技术精湛的医学攻坚队伍。

  因此,他退休后,始终把传授专业知识作为履行返聘职务的重头戏,坚持每月给学生上2-3堂专业课,要求他们在业务技能上会做会说会写,即既能把手术做得完美,又能登讲坛阐明技术观点,还能撰写并发表高质量的医学论文。

  在罗梅举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外科医生。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桃源县外科系统的147名医生,罗梅举手把手带出来的107人,他带的外科医生有老中青三代,还有两位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补贴的学生——胡兴国和陈道祖。

  罗梅举关心关爱年轻医生,对于向他请教的年轻医生,他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每逢接到外地学术交流活动的来电来函邀请,罗梅举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医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当学生李刚还是一名主治医生时,一天,准备给一名患者做甲状腺二次手术,科室来了个急诊病人需要抢救,进手术室之前没有人和他上台,心情十分忐忑,罗梅举知道这个情况后,说“李刚,你来主刀,我给你当助手。”在他的鼓励下,李刚信心倍增,顺利完成手术,这是他第一次主刀完成甲状腺全切手术。

  罗梅举还经常教导学生,当一名医生,除了要丰富的业务技术外,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两者必须具备,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医生。

  在东南大学任职的刘胜利在写给罗梅举的信里说到,您手把手教我做手术,教我做人的道理,每次手术误点,您都给学生准备午餐。您高尚的医德,是世人难以比拟的。

  (七)

  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子,楼梯扶手已经锈迹斑斑。跟周围的高楼大厦比起来,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罗梅举住了三十年的房子,在这个简陋的家里,只有一台立式空调显眼的摆在客厅里,家具都是旧的,简直难以和院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罗梅举卧室的写字台上,《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一本党员学习记录本,摆在正中间,记录本上面还记录着9月5日的学习笔记。在本子的扉页,他写到,我始终坚持“病人第一,医疗质量第一”的观点,树立全心全意为伤病人服务,发扬救死扶伤、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使数万计病人恢复健康,为数千垂危患者挽救了生命。

  妻子罗耒经从衣柜中找出三个大袋子,里面全是罗梅举的荣誉证书,放在桌子上摆的满满当当。

  外孙女甘雨晴眼眶湿润,称赞生活中爷爷就是一个真正的暖男。他爱看书,经常晚上12点还抱着一大本的医学书在那儿看;他爱做饭,每逢过年过节,他一个人在厨房大显身手;他爱打扮,一头银发梳的整整齐齐,喜欢穿着格子衬衣,戴着八角帽,气质非常儒雅。

  10岁的孙女罗格非常崇拜爷爷,他会讲英语和俄语,而且挽救过很多人的生命。

  可是这个老爷子也是一个不通情理的老头。儿媳想要他在医院找份工作,他说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找工作。

  今年疫情期间,大女儿罗莉担心父亲的身体,反复劝说不要再上班了。罗梅举执拗不过,说,那就干到年底吧。

  在武汉高校工作的儿子罗巍今年买了商品房,想让父母搬进新家安享晚年,可惜罗梅举再也住不到了。

  在滔滔的沅水旁的桃源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几个红字格外显眼。

  10月2日夜晚,一位不知名的医生饱含热泪,写下深情的记录——

  惊闻您倒下

  强忍的泪水

  哗哗的流下

  音容笑貌

  尽浮脑海

  医者仁心

  常妙手回春

  医德医术

  尽众口皆碑

  一生朴实无华

  却像金子散发光茫

  慈父般的老院长

  倒在热爱的岗位

  为医学事业

  献出最后的余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树起桃人医的标杆!

  敬爱的老院长

  平凡人的英雄

  愿您一路走好!

  永远的怀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