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24日从教育部官网获悉,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针对性破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教育部以“小切口”为突破,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绘制了清晰“施工图”。

《十条措施》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键环节,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特殊群体关爱、家校社协同等维度,明确十大重点任务: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在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方面,《十条措施》从 “源头减负、规范管理、深化改革” 三方面发力: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从源头上减轻日常压力;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减少竞争焦虑;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缓解升学压力;加强课程与实践教育,每月至少开展1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是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的重点。《十条措施》强化 “精准化、常态化” 关爱机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考试、升学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十条措施》高度重视家庭与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要求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强化家校协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帮助家长及时掌握情况,共同做好关心关爱;会同妇联、关工委等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普遍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为实现部门协同,《十条措施》还专门部署,要求教育部门积极会同宣传、网信、公安、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会同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对于《十条措施》的出台,教育领域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江苏省教育厅“润心”专班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认为,《十条措施》是一份兼具“专业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纲领性文件,“其以‘育心铸魂’为核心,确立‘健康第一’价值坐标,以‘五育融合’拓展实施路径,用‘全员育心’夯实队伍基础,靠‘协同育人’构建生态保障,形成了‘预防—发展—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则指出,《十条措施》的亮点在于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措施明确建立教育、卫生、公安、网信、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构建‘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与转介就医机制。同时鼓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AI 心理助手’等创新应用,为学生提供即时便捷的心理服务,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正迈向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长效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