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这穷乡僻壤的小乡村,找到了久仰大名的么婆哥。

他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体形瘦削,却有着一身强健的肌肉。他身着一套洗褪色了的迷彩服,头上一顶旧草帽,一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一双小眼睛却神采奕奕,圆圆的鼻头颇有喜感。与他握手时才感受到他的手指粗而短,上面布满了岁月的刻痕。

他精彩的人生经历吸引了我。我来到这里,通过他的各种传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他。

么婆哥是小山村的村民。他从小山村出发,做过县城棉纺厂职工,到过北海养过鱼,还到过广东创过业,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个宁静又美丽的小山村,成了一名乡村“多面手专家”。

第一个传说是关于么婆哥的广泛兴趣。据说他九岁才上一年级,初二又无奈辍了学,于是去了棉纺厂打工。有一次文工团工作人员下乡来教职工们跳霹雳舞,本来么婆哥是没有资格学习的,可他楞是在旁边偷偷学会了。晚上自己练,最后竟跳得比学的人还好,甚至最终登上了巡演舞台,进行了全城表演。离开棉纺厂去北海养鱼后,么婆哥结交了一位会书法的朋友,于是他又开始练起了书法。没钱买宣纸,么婆哥就使用极便宜的铜钱纸练,日复一日竟真写成了一手好字。么婆哥还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反复翻读了许多遍,说到这里,他神采飞扬地与我谈起了鲁智深、曹操云云。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么婆哥的“赶潮流”。北海养鱼亏了,么婆哥便去了广东打拼。在大城市里,他学会了弹吉他。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里,么婆哥一头大波浪的长卷发、喇叭裤,挎着吉他,戴着墨镜,摆着酷炫姿势。后来,么婆哥也在这里成家立业。二零零几年便在广东开办了一家物流企业,如今物流行业迅猛发展,他那时也算眼光超前了。

第三个传说是关于么婆哥的自学创造力极强。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么婆哥放下了广东的工作,回到了乡村。他从事过养殖、园林等行业,从打疫苗到给树木嫁接造型,么婆哥无师自通,短短几年间也成了远近知名的“专家”。不仅如此,村里水管坏了,么婆哥能修,谁家电视坏了,么婆哥也能修。从未学过绘画设计的么婆哥,房屋的图纸是他亲手画的,水电也是他设计的;么婆哥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我却意外地从他设计的田地用三脚人字梯中发现“运用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高中数学知识;从未学过电焊的么婆哥,却自学创造了一件件巧妙的设计——为女儿焊的篮球架、自己设计焊接的弧形车棚、自己焊的遮雨棚、架子、桌子、椅子……我惊叹于这一切。

么婆哥领着我参观他的作品,他细数着他拥有与创造的一切。这是多么神奇!瘦小的身躯却创造了一片如此花海,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原来可以如此充盈!采访结束后,么婆哥的脸仍充斥着温暖的笑意,在深深岁月的沟壑中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奇幻到不太真实的故事,可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事实。因为他——么婆哥,就是我的父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