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明灯——我们老师的故事
时间:2025-11-07 17:33:25 来源:漆河镇中心小学 作者:万佳怡 指导老师:殷一桓
漆河镇中心小学万佳怡报道: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和我们一起聊《童年》,聊起书中主人公人生中的“明灯”。老师让我们说说自己童年的明灯,随后,也分享了她童年里的一盏明灯。
老师小时候读书时,从村组到学校必经一个大堰塘,要走堰塘边上的土堤。那土堤不宽,一边是大堰塘,另一边围着一片稻田。那时大人们忙着挣工分,没时间送孩子上学,几个孩子便结伴同行,一路上说说笑笑。春天,他们采堰塘一角的金银花;秋天,摘路边的野菊花,日子总过得很开心。下雨后,土堤变得湿滑,大家难免担心会不小心摔进堰塘里,可孩子们反倒格外喜欢下雨——因为雨后,从稻田通向堰塘的流水沟里会有鲫鱼、泥鳅,放学回来时,他们总会停下来摸几条,得意地揣回家。平日里,孩子们还爱到堰塘的码头边洗手、洗脚,玩一会儿再赶路,有时甚至想抓住码头边游动的小鱼。在儿时的记忆里,他们似乎格外喜爱那个堰塘。
每当孩子们经过堰塘边,总有一位老人在旁看着,还会叮嘱他们注意安全,别弄湿衣服。尤其是下雨天,老人会跟着他们走过堰塘,再转身回去。这位老人是位孤寡老人,约莫六七十岁,身材不高,面容清瘦。大家只知道他姓廖,都喊他“廖爷爷”。廖爷爷就住在堰塘边,守着两间低矮的屋子。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他必定会出门,重复着差不多的叮嘱,可孩子们从不觉得厌烦。日子久了,他们和廖爷爷的关系也越发亲近。
有一次,廖爷爷看到孩子们喝堰塘里的生水,后来特意搬了张桌子放在路边,桌上摆着一壶茶和一个搪瓷杯。孩子们经过时,他总要让大家喝口热茶再走,反复叮嘱别喝生水。
一天放学后,孩子们围坐下来和廖爷爷聊天,问他为什么一个人住。廖爷爷笑着说:“我没结过婚,一直都是一个人过。”孩子们既惊讶又好奇:“您为什么不结婚、不生孩子呀?”也是在那一次,廖爷爷难得地拿出了他的“宝贝”——一个很旧的布包,里面装着两三个奖章,还有一个泛黄的红色小本本,上面“军人”二字清晰可见。
孩子们顿时肃然起敬:“啊!您当过兵!”
廖爷爷点点头:“嗯,当年从部队回来时年纪已经大了,就没成家。”他还说,自己没把这些军功章和证件交给公社,领导不知道他的经历,便按五保户的政策安置了他。“五保户发的钱够我用了,不用给国家添麻烦。”廖爷爷轻声说道。
那时,孩子们对廖爷爷越发敬佩和亲近。之后,廖爷爷对他们说:“今天把这些给你们看,就是希望你们听我的话,每天平平安安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别在堰塘边贪玩。”他还叮嘱孩子们,不要把这些“宝贝”的事说出去,此后也再没给孩子们看过那个布包,即便大家央求,他也不肯。不过从那以后,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都更听廖爷爷的话,安安稳稳地走过堰塘,平平安安地长大。
老师深情地对我们说:“如今,那个堰塘还在,土堤也已经加宽,修成了水泥路面,可廖爷爷早就不在了。每当回忆起童年读书的日子,我总忘不了村里的那个堰塘,还有堰塘边的廖爷爷。他就是我童年的明灯,让我从小就懂得了‘奉献’二字的深刻含义。”
老师停顿了片刻,又殷切地对我们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该有这样一盏明灯,照着我们一步步往前走。”
听完老师的故事,我们都在默默回想自己心中的“明灯”。请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让这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
上一篇:秋运燃情:少年逐梦赛场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