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不当行为


几乎每个小孩都经历过叛逆期,在此期间,他们不听话,喜欢跟大人对着干,让家长很头疼。因此,一说到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多家长都会将它与不当行为等同起来,会在第一时间去纠正它。可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孩子的叛逆行为并没有减少,有时反而会变本加厉。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实上,孩子的叛逆行为并不都是不当行为。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的所谓不当行为,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认知偏差,或是符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不成熟的行为,或是因为失望、情绪失控而产生的行为。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拍着手,兴奋地朝着某个方向走去,却被大人一把抱回来,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挣脱大人的手继续走,又再次被抱回来.....最后,大人终于失去耐心,对着孩子的屁股狠狠打了几下,孩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当行为。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在自己的保护范围内,而不是到处乱走。于是,他们不断地阻止孩子,直到最后失去耐心,“啪啪”打几下孩子,既是发泄愤怒,也是希望孩子从中得到教训。

孩子挨打后,觉得又生气、委屈又困惑,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而言,走路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与自豪的事情,于是好奇地走向这个全新的世界,享受走路带来的成就感。当家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抱回原地后,他意识到大人似乎不喜欢他这样,但是他实在是太享受自由走动的过程了。他没法清楚地告诉大人:“我只是觉得走路好玩,我想到处走走。”他所能做的,就是用大人看起来更加叛逆的行为来表达他的情绪与需求,他或许会用力推开大人的手,大声哭叫,甚至就地打滚。大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更加断定:这个孩子太叛逆、太不听话了,我得继续教训他。由此陷人恶性循环。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觉得特别心碎,孩子那么小,那么需要理解和帮助,需要大人拉着他的手一起去探索世界,却被无情地制止、打断,并受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打击和伤害,而这样的伤害,却来自最爱的父母对自己的不了解。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多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知道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只是他们这个年龄有的行为,并不是故意要跟你对着干。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四处乱走时,请耐着自己的性子,在可以保护的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勇敢地去探索,或者轻轻地拉着孩子的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跟着他走。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当一个解说员,告诉他所到之处遇见的小花小草、小动物、人……相比不了解而强行阻止孩子,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的画面。

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孩子,总是把字写到格子外,作业本涂得乱七八糟。这时,家长可能会发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字要写慢点儿、不要太用力,看你!把纸都戳破了!”孩子在一旁觉得很委屈,他用尽全力想把字写好,可是他的肌肉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把握不好度、精细动作也还不够好,没法把字写进格子里。

这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不当行为,而只是缺乏技能的行为。所以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左问老师,右问朋友: 孩子写不好字怎么办?而应该耐下心来,花时间陪孩子慢慢练习写字的技能。

曾经有一个家长向我咨询,说他的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开始哼哼唧唧,找各种理由不吃饭。家长为此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法。大家都建议“狠心让他饿肚子”,家长也尝试过,可还是没有用。这个孩子在其他时间都表现得很独立,一个人可以玩很久。唯独到了吃饭时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十分不配合。后来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平常非常忙,很少关注他,只有在吃饭时间,一家三口才坐到一起,父母会关心他吃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

其实,孩子的心里有一个信念:如果我不好好吃饭,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我身上,因此就算饿肚子,我也不要好好吃饭。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但是这却成了他行为的目的。

我给予这位家长的建议是,在吃饭之外的其他时间,多用心陪伴子。当孩子发现,自己不用小伎俩也能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时,就不会通过不吃饭的方式来获得爱和关注了。

后来,家长向我反馈,他们跟孩子约定好每天都有专门陪他玩的时间,孩子明显开心了很多,吃饭的事情自然也得到了解决。可见,找到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这样,家长的管教才不会偏离方向。

孩子的行为就像一座冰山,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行为的表面,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孩子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有着怎样的信念,他们追寻的是怎样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却是隐藏在海面下更大的部分,是我们所看不到的。

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就会越有效。家长应该明白,如果真的存在问题,了解原因,才能真正地对症下药。

正面管教工具——给予关注

关注孩子,意味着不仅要-关心,还要专注、注视。大部分家长能够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对他嘘寒问暖,照顾衣食住行,却很难做到去专注地了解与陪伴孩子。

专注,要求父母放下正在做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此时,他比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可是,很多父母要么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要么当孩子过来找他们时,他们一边忙手里的事情,一边敷衍孩子。对于父母的反应,孩子要么兴致陡然降低,要么以更大的“动静”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会越来越小,他们慢慢地不再去找父母,有什么话也不跟父母说。而当父母突然反应过来,想去挽救的时候,孩子已然长大了。真正的关注,是指那一刻你的心跟孩子在一起,你不仅用眼神跟他交流,还能站在他的角度倾听他的心声,看见他的需求

有的家庭会安排和孩子的特殊时光,在那个时间里给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让孩子感觉到被爱与重视,这就是很好的关注。这样,孩子就不再需要通过不当行为来寻求关注了。比如本文案例中不爱吃饭的孩子,他宁肯不吃饭,也想让父母多关注他。父母只有满足了孩子寻求关注的需求,才能解决不吃饭的问题。因为当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感受不到爱时,任何方法都起不到作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时刻问一问自己:“当孩子走进房间时,你的眼睛亮了起来吗?”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孩子们每次从外面回来时,,我一听到门铃声就会跳起来跑到门口,张开双臂迎接他们,而他们则会跑过来跳到我身上。我希望等孩子个子长得比我还高时,我们还可以如此兴奋地拥抱彼此。

给予孩子关注,让孩子感到他的重要。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是无比重要的事。(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