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初霁,晶莹的霜花在浅淡的橘红色晨曦中消逝,而这座城市苏醒的钟声才刚刚敲响。

早上五点,爸爸被闹铃声叫醒,离开只躺了六个小时简易的木板床,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换好工作服,例行清理汽车,插上钥匙,点燃发动机,一名毫不起眼“的士小哥”上路了。

清晨的阳光很好,但风吹到脸上,却是刺骨的寒冷。 坐车的女大学生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头发有些凌乱,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她起先在后座和别人聊微信,用的语音。爸爸在前面听着,像是我们家乡的口音。独自一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生活,遇到老乡难免生出些“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等女孩聊完,爸爸便开口问她:“你是桃源人吗?”女孩听出了爸爸有些浓的口音,疑惑的看向他,似是也在为这妙不可言的缘分感到惊讶。“我爸爸是那的人,小学毕业以后我和他从安徽搬了回来,妈妈还住在那边。”“那你这次是要回安徽吗?”爸爸只是随口一问,但女孩的心情却因为这句话明显低落了下去,“回桃源,搬出来以后就再也没回去过了。”

这话说完,女孩很久没再说话。爸爸不知道女孩家发生了什么,但也明白不该再问,便及时岔开了话题,和她聊起了考研的事。女孩似乎对考研很有心得,滔滔不绝地和爸爸聊了许久。

从大学到车站的路说短不短,女孩和爸爸聊完还睡了一会;但说长也不长,只够异地相逢的同乡匆匆打个照面。

那台手机是爸爸的第三个客人发现的。爸爸还记得女孩以前说过的话:“听说今年村里装了网,妈妈的旧手机又老是出问题,我便买了一个新的,想着什么时候送给她。”正如女孩所说,那是一台全新的手机,带了一张电话卡,但并没有装进去。爸爸几乎是在见到手机的一瞬间便能确定这是那个女孩的。可那又怎么样呢?爸爸没有女孩的联系方式,那张电话卡他也可以永远不装进手机里,这样他就能帮妈妈换掉那台总是闪退的旧手机。

但爸爸没有那样做。或许因为是老乡,或许是女孩的故事让他有些触动,又或许只是像他从小教导我们的那样——“苟非吾之所有,分毫而莫取”。总之,他最后将卡装进了手机里,把手机充上电,直到那天晚上,女孩的电话打了过来。

“我不知道该怎么谢谢叔叔”那天爸爸去镇上还她手机的时候,她哭着对爸爸说,“那是我攒了一个年的伙食费才给妈妈买的。我不知道除了打这个电话我还能做什么,但我也没想到真的能打通。”

爸爸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到这辈子似乎都不会发出什么光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却用他的善意照亮了一位女孩连接妈妈的路,守护了这份珍贵的母子情。

日光渐沉,璀璨的华灯与漫天明星交相辉映,新的故事即将在这座城市上演。而无论白天黑夜,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带着善意与真诚,正在路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