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我的父亲母亲
时间:2023-05-25 14:06:39 来源:桃源县剪市镇中学 作者:杨小瑶 指导老师:罗丽
他们出生平凡,只是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农村。农村便是它们生长生活的地方。
他们同那儿的许多人一样,从小都跟着父母在田里插秧,种稻。小小的脚丫在广阔的的田间留下一深一浅的足迹。夜晚的蛙叫,便是这个夏季给他们永恒的摇篮曲。
儿时的他们,要早起放牛,等牛儿吃饱喝足后,他们便把牛牵回家,在匆匆忙忙去学校。他们说,他们的学校生活与我们如今的是大不同的。他们的劳动课便是成群在山上采茶、摘果、捡柴。我曾问过他们,吃饭的如何解决的呢?父亲摸了摸他挺起的大肚子,笑了笑说道:“还能怎样,干菜配冷饭。不过,还是猪油饭最奢侈。”每次说起看猪油饭,他总是显出一副满足的神情。
父亲吃饭总是吃得很快。无论在哪里吃饭,他总是最先吃完的那一个。以前我总感觉不适,每次饭还都没开始,桌上就只剩我的和我妈了。而现在,我上了初中之后,开始慢慢理解他了。原来,在父亲小的时候家里不富裕,小小的他每天都是赶着去帮父母干活,天黑之前必须完成,不然是不允许吃饭的。几十年如一日,父亲的这种习惯似乎刻在了骨子里,永久不会抹去。
少年的父亲,脾气很强,爱赌气。前不久,一家人在吃晚饭时母亲忽然提了一嘴说父亲曾去过河南。父亲接过话题说那是他十四五岁的事了。我很诧异,原来父亲还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只见他放下手中的碗筷,若有所思。停了一会他缓缓地说道,当时他和爷爷大吵了一架,一气之下离家去了河南,车费都是奶奶偷偷塞给他的。我追问是不是去散心。他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是去打打工的。他还说到现在他都很后悔,不该和父亲赌气,更不该一个人离开家,让父亲担心。在河南打工的那一个月,父亲吃了很多苦,也终于明白的父母的苦心。也许正是因为吃过苦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在我们家里,她是最节俭的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她,自己的新衣服屈指可数。前半辈子,她总是捡着别人的旧衣服。她家里姊妹多,大姐穿不下的衣服就留给二姐,二姐穿不下了再留给三姐,三姐再留给四哥,等轮到她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
她总是说她小时候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小学时不是班上的班长,就是副班长或学习委员。这是我所不及她的。她说最懊恼的一件事便是初中时晚上去一只丢失的鸡。她絮絮叨叨说了许多次。她说找那只鸡找了很久,去时天还亮着,回来时天却漆黑漆黑了。一不小心被蛇咬了,卧床了两个月,从此成绩一落千丈。她成了老师眼中的差学生,与高中绝了缘。我问她如果重来一次呢?她笑着说,当然还是回去找那只鸡,但人生只有一次,人总是要向前看。我看着日渐衰老的她,也许她的梦里还会有她儿时的上学梦吧。
母亲回忆的,总是她的那些儿时读书的时光;她向往的,总是父亲儿时的奇妙经历。年过半百的他们,仍在农村“喘息”,我看见他们肩上的那被生活压弯的扁担。他们被生活压力压得直不起腰。明明我比他们矮呀,可如今一看,便是有所不同了。你会发现他们瘦肉的臂膀下,有一个小小的温暖的家。
他们一辈子都活在农村,一辈子都在拼命。他们总是说等老了以后,干不动了,就把自家院子改成菜园子,里面中满青菜,优哉游哉的安享晚年……
生在这,长在这,归根在这。半生浮梦,半生尘。他们便是如此。
上一篇:蜡烛
下一篇:成长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