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耕云种月 万树桃李芬芳——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十周年成长纪实
时间:2025-08-15 20:34:00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常德日报记者 侯碧海 通讯员 彭维民 李泽红
十年光阴,足以让幼苗挺拔成参天大树;十年耕耘,足能让沃土孕育出万千希望。2015年9月,由常德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桃源县代表处更名而来的桃源县教育基金会正式登记注册。十年来,这个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公开募捐资格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服务教育事业、关爱教师学生”的初心宗旨,锚定筹资、项目、管理三大核心任务,用执着热爱与责任担当推动工作成绩节节攀升。
站在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那些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早已在桃川大地深深扎根,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2023年10月,在全省100个乡村振兴重点慈善项目入选名单中,教育基金会申报的“桃源县公益奖优助学项目”成功入围,成为全省县级教育基金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为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十年奋斗镌刻下有力的见证。
公益助学奖优大会为受助大学新生发放资助金
引流蓄源 汇聚奔涌“爱心海”
“筹措资金是教育基金会的根基大事和第一要务,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没有雄厚的资金储备,一切帮扶都是空谈。”这是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理事会坚守的信念。十年来,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始终把筹资视为头等大事,通过召开年度公益助学奖优大会、倡导爱心捐赠、争取“运营资金”、搭建网上募捐平台、整合爱心资源、鼓励定向捐赠、成立冠名基金、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等途径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汇聚“源头活水”,用实干走出了筹措资金的“桃源路径”。截至2025年6月30日,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累计筹资17690.08万元,存量资产从2015年12月31日的939.8万元提升至9465.11万元,增长8525.31万元,增幅达907.14%。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同心同向、携手同行。
高位推动,让教育基金铸就“金招牌”。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基金会。桃源县委高站位谋划、大格局推进,为教育基金会的奠基与发展定盘掌舵。2016年6月,11位县级领导参加教育基金会理事会会议,为教育基金会工作开展高起点定位;9月,《关于在全县倡导开展爱心助教活动的通知》印发,县四套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捐款,示范带动全县干部职工迅速行动,当年个人捐款即达177.11万元。2017年,县委常委会将教育基金会工作列为专门议题研究,明确县城投公司、县经开投公司等6家单位合计注入3000万元“运营资金”,决定政府注资500万元,为教育基金会的存量规模奠定了扎实基础。2022年7月,县委常委会组成人员带头捐款献爱心,全县161个机关事业单位的1万余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共计捐款126.75万元。2024年,全县上下聚焦现代教育强县建设,推进以“书香桃源”为主题的教育内涵提升工程,乡镇(街道)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接受捐赠2495.78万元,专项教育基金的快速增长,为教育基金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社会联动,让八方暖流汇成“奔涌河”。民营企业是捐款主力军,十年来,500多家企业(单位)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情怀。“龙行天下”累计捐款780万元,“迪文科技”累计捐款266万元,“飞沃科技”累计捐款192万元,“炎帝生物”累计捐款136万元……这些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家乡教育公益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教育发展添砖加瓦,形成了一股关爱教育、反哺家乡的暖流。
网络驱动,让公益慈善驶入“快车道”。2019年8月,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在全市率先开通网络募捐平台,打破了传统募捐的时空限制,爱心捐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让公益慈善事业驶入“互联网+”的快车道。仅一年多时间,就有5555人通过线上奉献爱心。
从涓滴细流到盈盈碧波,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的“爱心海”里,不仅承载着千万人的教育情怀,更孕育着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份由多方合力铸就的爱心基业,正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滋养着每一颗追梦的种子,照亮着桃源教育的美好明天。
枫树乡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授牌捐赠现场
马鬃岭镇专项教育基金捐赠现场
精准滴灌 编织资助“经纬网”
做精做细做实公益项目,是桃源县教育基金会践行使命的核心路径。十年深耕,桃源县教育基金会锚定计划引领,构建项目落地全流程机制,围绕“爱烛行动”“育才行动”“助校行动”三大板块,打造有影响力、有温度的公益矩阵,以助学奖优、扶弱济困的多元实践,让教育公益之光温暖人心。
“爱烛行动”为师者续航赋能。教师是教育基石,教育基金会聚焦教师急难愁盼问题,双向发力:对重病教师,通过资助与走访慰问给予关怀,传递温暖力量;对优秀教师,以表彰奖励激发职业荣誉感,凝聚育人坚守。浯溪河中学刘思源教师,40余年体育教学生涯,身患糖尿病、高血压仍坚守讲台,因长期服药致肾脏损伤,确诊为尿毒症。他多次得到“爱烛行动”项目资助,也十分感恩教育基金会传递给他的爱心和力量。截至2025年6月,教育基金会累计资助慰问教师2414人次,奖励优秀教师15491人次,筑牢教师群体“后盾”,让师者耕耘更有底气。
“育才行动”为学子筑梦搭桥。教育公平,贵在不让孩子因困境失学,桃源县教育基金会以“育才行动”精准托举:西安镇中学学生蔡崇斌,父亡母失联,与姐弟靠多病老人照料,教育基金会将其纳入重点资助对象,赋予他战胜困难的勇气。九溪镇的李佳考入北京大学没多久,父亲因癌症晚期不幸离世,巨额债务如巨石般压来,母亲又拖着病体,未满20岁的她在困境中几近窒息。就在这时,教育基金会“书香桃源·圆梦育才”项目为她提供资助,支撑起她即将崩塌的世界。十年间,桃源县教育基金会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点亮学生的希望之光,累计资助大中小学生达10768人次。此外,桃源县教育基金会还奖励优秀学生5000人次,让莘莘学子的天赋因肯定而绽放。
“助校行动”为学校排忧解难。针对边远、经济困难学校的发展瓶颈,桃源县教育基金会靶向发力,累计实施271个助校项目,覆盖80所学校及幼儿园。黄石镇中学生活用房条件简陋,教师宿舍厕所、学生洗浴设施不配套,2019年教育基金会资助教师宿舍加建卫生间;2020年,市、县教育基金会“助校行动”拨款20万元,为学生浴室安装了空气能热水系统。牛车河镇瓦儿岗小学是桃源最偏远的乡村小学之一,教育基金会组织人员为其购装热水器、整修水管、建文化墙,让传统经典融入日常,帮助学生传承文化。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紧急出资200万元为56所学校配备测温仪,为11所学校配强安全设施,帮助学校筑牢疫情防控与校园安全“双防线”。
如今,“爱烛行动”“育才行动”“助校行动”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赞誉,成为洞庭湖畔响当当的公益品牌。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十年深耕,让教师坚守讲台更有自信,帮学生逐梦路上寻到支点,为学校发展攒足后劲。这份凝聚公益慈善的力量,正以春风化雨般的姿态,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与满满正能量,书写着桃花源里公益慈善的感人故事。
桃源县第十中学学生宿舍热水系统
规范立会 夯实发展“压舱石”
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办会,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是桃源县教育基金会行稳致远、进而有为的关键举措。十年来,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坚持“依法办会、规范运作”,先后获得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等“硬资质”、中国社会组织5A评估等级,成为社会信赖的“爱心平台”。
制度先行,织密运营“防护网”。桃源县教育基金会把党的领导作为引领发展的政治保障,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基本遵循,设置清晰的组织架构,制定并修订《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章程》,补充完善管理制度,界定秘书处各岗位职责,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严格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十年来,从决策到执行、从资金募集到项目落地,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守,既确保了公益行为的合法性,也提升了管理质效,为教育基金会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制度就像红绿灯,确保我们不偏航。”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胡文科说。
精细管理,筑牢支出“防火墙”。桃源县教育基金会以精细管理为核心,通过财务规范与项目管控双重举措,为整体支出筑牢“防火墙”,确保爱心善款精准投递。在财务管理上,教育基金会构建“双层审议+刚性执行”机制。年度财务报告需先经理事长会议充分讨论确认,再提交理事会表决通过,形成科学严谨的决策闭环;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始终坚守“把善款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的原则。同时,教育基金会主动引入第三方机构审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及登记管理机关年度检查,让资金流向全程透明可溯。连续9年举办公益助学奖优大会,持续擦亮年度品牌活动,不断彰显公益事业的“桃源样本”。
集群发力,构建公益“新格局”。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创新推进“1+N”模式,以教育基金会为主体,联动39个内设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构建“县乡一体、县校一体、纵横联动、条抓块统”工作格局,形成“公益共融、集群发力”发展态势。桃源县教育基金会2021年被评为全市教育基金会红旗单位,常德市教育基金会简报曾如此评价:“桃源县教育基金会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开创了新局面。”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桃源县教育基金会的十年,是从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十年,是用爱心浇灌希望的十年,是用坚守诠释责任的十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桃源县教育基金会将继续坚守公益初心,彰显时代价值,聚焦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为加快建设现代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凝聚更多温暖磅礴的力量……
上一篇:浙江农林大学学子暑期实践:播撒爱与知识的种子 童心筑梦伴成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