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立国
桃源县第一中学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领航名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2019年10月,燕立国作为全国中小学唯一代表,受邀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办学经验。2021年7月,他受邀参加教育部河北保定教育提升计划,助力曲阳县域教育整体提升。

  2019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专门发文,肯定桃源一中办学成绩,赞誉桃源一中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突出代表”,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可以说,县中振兴绕不开桃源一中这一典型。本期策划,记者专程前往桃源一中,就县中“人才建设”这一主题与燕立国校长展开对话。

  记者:桃源一中作为湖南省县域高中的排头兵,是否遇到过“人才困境”?

  燕立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县域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县中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段时间以来,县中优秀师资外流,给县中发展带来了阻碍。桃源一中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桃源县位于较为偏僻的湘西北,是一个农业大县。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大城市虹吸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桃源一中难以像城市学校那样招到国内著名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同时也存在优秀师资尤其是竞赛教练流失的困难,学校管理层经常无奈笑称,“近些年流失的教师可以办一所学校了”,一中仿佛成了一个教师的培训机构。

  除此之外,目前很多从农村或县中考进大学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回到县城工作生活,不想回到农村学校,还存在“跳出农门”的观念,这也给县域高中引进教师带来了一定阻碍。

  记者:面对这样的师资困境,桃源一中是如何突围破局的?

  燕立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围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这一原则,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坚持高平台引进。桃源一中是桃源县教育的窗口学校,为了提升全县整体教育质量,我们坚持不招县里其他高中的老师,只从高校招聘年轻教师。原因有二,一是如果我们从县里其他高中招聘教师,那么其他高中只能从义务教育学段招聘教师补缺,这样会导致县域内其他学校师资短缺,全县整体师资力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桃源一中引进高质量的高校年轻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县的师资质量。二是年轻教师教学观念先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校长办学也需要引入新思想、新人才,这样才能推动学校不断前进。

  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确定了“一等军营引进一等兵”的人才引进观,实行单独招聘,从而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权,提前优选。在确定招聘数量时,我们采用先报名后出招聘简章的方式,根据报名数量和质量确定招聘人数,以免出现招聘计划多,而报名人数少、质量不够高的现象,从而保证招聘质量。近三年来,桃源一中先后引进著名师范大学毕业生5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人,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文化层次。

  为了丰富学校的师资储备,保证每个年级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我们在招聘时,一旦遇到优秀教师,即使学校并不缺少这一学科的教师,也会将其招聘进来,丰富优秀教师储备;另一方面,在非教学人员退休后,学校将空出的编制用于引进教学岗位人员,再鼓励科任教师兼任科室行政工作。这样每年就有更多年轻教师可以带一个班进高三,得到培养,并保证了高一、高二年级教师不缺数量,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

  其次,坚持多平台培养。桃源一中最大限度给予年轻教师多样化的成长平台,让他们充分演绎自己的精彩。这些年来虽然我们的竞赛教练流失严重,但我们并不担心,因为学校还在源源不断地培养新的竞赛教练。我坚信,不能先有教练才有成绩,而是要给予年轻教师成为竞赛教练的机会,让老师和学生同步成长。比如,去年两位毕业仅两年的年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共捧回11个全国一等奖,创造了桃源一中的历史。

  很多学校高三年级的老师都是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但在桃源一中,每年会有10几位年轻教师负责高三年级的教学。为了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采用集体备课方式,注重发挥骨干示范引导作用。比如,先由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备课组长上标杆课,再由资历深厚的骨干老师上示范课,最后是组内每个老师上“转转”课,层层推进。学校还鼓励教师轮流担任备课组长,倒逼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更多的教育教学专家。此外,学校创新职称评聘制度,采用低职高聘的模式,即每年根据教师教育科研的评价数据进行评定,优秀教师可以享受高职称的待遇,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最后,开放心态看待。教师的流动不可避免,因此教育管理者当以开放的心态和更高的格局看待这一现实。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拥有好老师,也应该是培养造就好老师的摇篮。教师在学校得到培养和提升后,从桃源一中走向全省,这是桃源一中为教育界输送的优秀人才,更输送了桃源一中教育教学先进理念,促进全省教育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校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好老师,其实就是在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

  记者:事实上,对于很多县域中学来说,要实现突围,还存在多重困难。您认为,县中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来破解困境呢?

  燕立国:目前,县中学校确实存在很多困难。比如受农村低俗文化影响,县中缺少优秀文化的引领。很多人认为,多引进本地老师,就不用担心师资流失。但我不这样认为,外地老师没有受到本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面的不良习俗也没办法带过来,发展得很好,也留得住。另外,还有很多县中面临着人事权不自主的困难,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聘,往往在时间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面对这些困难,县中校长首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有情怀的校长才能培养对教育、对国家、对农村有情怀的学生。就全国而言,县域中学占据普通高中数量的一半,在校生数量更是超过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这些学生如果都关心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那么,未来县中教师引进就有了更多的储备军。我经常和学生说:我虽然不能改变桃源,但我希望通过培养优秀的学生来改变桃源;我虽然不能改变中国与世界,但我希望通过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改变中国和世界。这也应当是县中教育的宗旨。

  有情怀的校长能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的责任与担当。县中教育的责任有三,一是为高校输送优秀的学子,二是要为当地社会培养优秀的公民,三是要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这样的责任驱使下,县中校长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现在,有些县中办不好,在于自身师资流失时,就从本地其他学校引进有经验的教师。事实上,这一做法不仅导致本校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同时也削弱了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利于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破坏区域教育生态环境。县域高中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县域教育生态之上,因此,县中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和促进县域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

  其次,县中校长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坚定的品性,抵御外界压力,提升办学文化。教育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坚守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比如,十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五大“不搞关系”:招生不搞关系,分班不搞关系,引进老师不搞关系,提拔干部不搞关系,后勤服务更不能搞关系。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现代校园管理体系,涵养校园精神文化。另一方面,这也能缓解校长自身的事务性工作压力,让校长将更多时间用于研究课堂、研究教学。

  最后,校长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政治素养。县中校长应牢牢把握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方针,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为县中发展谋求政策福利与空间。

  记者: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您认为,随着这一政策的发布,县中“人才困境”将在哪些方面得到缓解?

  燕立国: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寄托着乡村老百姓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期望。“县中人才困境”也绝不是单纯的县中自身的问题,事实上,落后地区学校很难靠校长的一己之力留住教师。所以,顶层设计非常关键,《计划》就对此进行了限制: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在此背景下,教育系统内部要有大教育情怀,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站在乡村孩子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目前,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少,因此,城市学校要有培养年轻教师的责任和情怀,不能从其他县、市和农村学校挖老师,城市校长也要关心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为维护乡村教育发展端正思想。比如,如果省会学校、地市级学校、县中都坚持从高校引进教师,而不是从其他学校挖教师、挖人才,这样不仅能提升本校师资,也能提升省、市师资的整体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要解决县中“人才困境”,也不应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县中“人才困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要徐徐图之,多方施策,让中国大地上产生适宜乡村教育家生长的土壤与气候,构建乡村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