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践行孝义,让家庭幸福和谐
时间:2023-05-25 18:19:55 来源:桃源县观音寺镇中学 作者:周恒毅
传承千年的中国优秀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人文载体,是华夏子孙承前启后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身份认同的文化基因。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加入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我在对儿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加入“孝”元素,收获了不少幸福。
(一)保护自己是“孝”的开始
儿子小的时候,冒冒失失,不是今天磕了腿,就是明天碰了头。我既心疼又生气,但这不是能通过训斥解决的问题。于是,我给孩子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告诉他,“身有伤,贻亲忧”,孩子身体受伤,父母内心痛苦;好好保护自己就是珍惜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这次交谈,对孩子有所触动,他冒失的毛病改了不少。
升入五年级之后的一天,他回到家,拿出科学书,郑重地说:“爸爸,你知道抽烟的危害吗?烟雾对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都有严重危害。你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你是奶奶的儿子,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怎么照顾奶奶?”
看着儿子严肃的面容,听着儿子关切的话语,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不由点了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早晨,我叮嘱儿子骑车注意安全,儿子提醒我少抽烟,我们父子相视而笑,享受着这份“孝义”带来的温情。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敬长辈、善待父母不是“孝”的全部内容,却是“孝”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认为身教胜于言传。
在岳父重病的日子,我和妻子一面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一面尽心尽力照顾老人,我们想法设法、换着花样为老人准备三餐,让老人吃好一点以提高免疫力;利用周末和假期陪老人外出散心,调整老人的情绪;在老人卧床的日子里更是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每当有空闲,我俩总要陪老人聊聊天,给老人剪剪指甲。
我们的行为,儿子看在眼里,也慢慢模仿。放学回来,他一定先看爷爷,问问爷爷喝不喝水,帮爷爷翻翻身。不苟言笑的岳父也连连赞叹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母亲住在老家,每到周末,儿子总催促我回家看望老人,还总要收拾一包吃的用的“捎给奶奶”。去年母亲因病住院,儿子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用钱拿出来,说:“要给奶奶交医药费。”钱虽不多,却体现了孩子对奶奶的一份情意。
看到儿子的所作所为,我很高兴。我告诉儿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自己家的老人固然很好,但若能推己及人,就更好了,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的儿子得知附近住着两位五保老人,就建议多包些饺子送给他们,看着儿子端着大碗送饺子的背影,我和妻子欣慰地笑了。
(三) 孝的最高境界是“立身”。
很多人对“孝”的理解仅限于“养老”,这种理解片面狭隘。真正的“孝”与“立身修德”密不可分,所谓“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我常常对儿子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人们总是通过孩子的言行,判断父母的为人,孩子表现恶劣,人们在心里对他父母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这就是“德有伤,贻亲羞”。我告诉儿子:中国有句古话,“家门旺,看子相”,孩子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孩子不努力、不上进,就相当于葬送了一个家庭的未来,这是最大的不孝;相反,一个孩子努力上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造福社会、大济苍生,这是“孝义”的最高境界。
这番话,让儿子对“孝”有了不同以前的认识:原来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也与“孝”有着密切联系。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孝敬自己的父母,幸福的是一个家庭;善待别人的老人,幸福的可能是几个家庭;而把孝心推广开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更多的人,那么,幸福的可能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就像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教授一样,因为工作关系与父母30年失去联系,却从无到有,研发了中国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这是一份对祖国对人民的感天动地的大孝!”
从此以后,儿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不少,不再因为学习而向家长提条件,不再发牢骚,成绩也有所提高。我和妻子放心了。
我常想,儿子是一棵奋力生长的小树,他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灌输,美好品德的培育,优秀习惯的养成。那么,添加一些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孝义”文化的营养,一定会让这棵迎晨风、浴晨露、向着太阳生长的小树快快成长,长成参天的栋梁!
上一篇:不要做甩手家长
下一篇:我爱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