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高万祥,汉族,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教育报》首届“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苏州市首届名校长等称号。著有《语文的诗意》、《在日记中成长》、《相约星期一》、《我的教育苦旅》等作品。现退休家居,和孩子读书写作。

    祖辈养育,隔代抚养。一个古老又时髦的话题。家庭教育的一个小问题,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课题。

  隔代教育也许是中国特产。

  古代中国人喜欢四世同堂,特别重视家族宗族生活。而且中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得很晚,私塾和书院不够普及,儿童入学率很低,教育的主体模式是家庭教育和个别教育。

  同时,又因为古人结婚早,往往十几岁就做了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智慧,因此,祖辈养育和隔代教育,便成了中国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特色的教育传奇。

  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祖辈养育的经验、智慧、故事、典范极为丰富。如皇子皇孙教育,从张居正到翁同和、陆润庠,苏州的好几位状元都是儿皇帝的老师,从辈分上说,这也是一种隔代教育。

  在苏州历史上,祖辈养育十分成功的范例很多。

  比如,祝枝山的早教是由祖父和外祖父共同完成的;俞樾将曾孙俞平伯栽培成文学大师;状元潘世恩,养育了探花孙子潘祖荫。这些家教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再比如,现代苏州才女沈祖棻,全是因为祖父母的悉心教育培养,才得以成为一代词学大家。1909年,沈祖棻生于苏州市区大石头巷。真正的书香世家。祖父熟读经史,长于书画,和吴昌硕是挚友。沈祖棻是长孙女,祖父母百般怜爱,特别是她的母亲不幸去世后,祖母把她养育长大,对她温婉贤淑的品性影响极大。民国初,苏州的公立、私立、教会学校并存,新式教育已经相当发达,但祖父母没送她进新式学堂,而是让她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练就了写诗填词的基本功。日后她在诗词上的创作和研究,在一个时代能独领风骚,完全得益于她的童子功。旷世大才女的背后,有着成功的隔代养育的不朽佳话。

  当代中国,祖辈教育的主力军是四零后五零后。

  因为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因为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有人说,这是孝敬老人的最后一代,又是养老靠自己的第一代。我说,四零五零这一代,也是特别乐意养育孙辈的新一代。他们都乐意把自己没有很好实现的人生理想,全都寄托在第三代身上。

  另一方面,在今天,高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存发展的竞争空前激烈,因此父母角色弱化,教育责任缺位。这就导致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越位,成了孩子事实上的第一监护人。

  或者,因为教育和就业形势恶化,孩子的学习发展竞争空前残酷,祖辈父辈只能携手上阵,造成三代人一起苦战的家教新局面。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发展的时代,也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面临空前挑战的时代。

  隔代养育,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多?很抱歉,我不能给大家答案!不过,我想提醒大家,高科技网络时代,祖辈在知识和信息上确实是普遍落伍了,和孙辈的代沟,一定是良好家教不可逾越的障碍。

  我还想提供一个小信息。在法国,儿童法规定,孩子必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好多女性非法移民,一到法国就忙着生孩子,这样就不会被驱逐出境了。当今欧美国家,隔代教育应该是十分稀少的。

  隔代教育利弊如何,祖辈养育该不该提倡?

  2018年11月9日晚,苏州教育局主办的第七期“苏州家话”,在苏州新苏师附小举行。主题是“祖辈养育的利与弊”。本人躬逢其盛,并有幸受邀担任活动主持人。活动请来了上海著名的家教专家乐善耀先生,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亲子教育为主,祖辈养育为辅,各自发挥优势,形成教育合力。第二,祖辈心态要好。要开心,乐观,知足常乐。要开明,甘当配角。要开窍,终身学习,和儿孙一起成长。第三,祖辈父辈步调要一致。对孙辈有爱心有恒心,还要有理智,不能溺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