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共读:《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六)
时间:2023-06-21 22:56:39 来源:桃源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育指导中心 作者:
多米的好朋友小学毕业后搬到另一个城市,他的情绪一下子变得非常低落,有时还躲在房间里哭。妈妈不停地安慰他:“没事,你会找到新朋友的,你会好起来的!”有时,妈妈又忍不住生气:“你是男子汉,这样哭哭啼啼的,太没男子汉气概了!”
每次听妈妈这么说,多米总是欲言又止,有时还会怨恨地瞪妈妈一眼,然后“砰”的关上房门,不想再听她多说。妈妈既心疼孩子,又觉得恨铁不成钢。
老师问多米的妈妈:“你觉得他的好朋友搬到其他城市这件事情严重吗?”
多米妈妈回答:“没什么严重的啊,升初中肯定会换一批朋友,以后他找到新朋友就好了。”
其实多米妈妈的观念是需要调整的,无论这件事情在妈妈看来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孩子的感受是真的。妈妈需要理解他的感觉,同情他的遭遇。
多米妈妈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去之后对多米说:“你们以前每天形影不离,现在他离开了,你一定很不习惯。你一定觉得很孤独,很想他。”孩子的情绪马上好了很多,并且慢慢自己就调整好了。
为什么只是接受孩子的情绪,母子之间的沟通就变得畅通很多?因为当孩子感觉到被接纳与理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从而就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更愿意去考虑家长说的话。
很多父母有一句口头禅“不要紧的。”其实家长是想宽慰孩子,玩具丢了,“不要紧的。”考试失败,“不要紧的。”压力很大,“不要紧的。”……建议家长们换一个句式的开头,将“不要紧的”,换成“我能理解”。孩子已经在为某件事伤心或感到压力了,对他来说是很要紧的。
当事情发生以后,建议父母不要就事情本身做回应,而是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不要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事情进行评价,或者趁此机会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还要加上羞辱、指责。这样只会让孩子拒绝与你进一步沟通,增加对你的怨恨。而当你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时,就会发现,其实那时的你是理智与冷静的,你对待这件事情的方式也是尊重与公平的。
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超过关注事情本身。比如在游乐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很生气地对父母说:“气死我了,他不仅抢走了我的玩具,还把我推倒在地上!”这时,不同的家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家长会质问孩子:“你是不是先抢了他的玩具?你总是爱惹是生非!”有的家长则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怂啊?抢回来啊!”有的家长会进行说教:“他这样做不对,你不要学他,做好你自己就行!”有的家长则怀疑孩子:“怎么会这样,你把事情的经过再说一遍。”......但很少有人会去安慰孩子的情绪:“他抢你的玩具还推你,你一定觉得很生气。”
所以,接下来孩子更加生气,还多了一份委屈,和父母的沟通也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时,是听不进去任何话的,也不会接受任何批评或安慰的,他们更希望父母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情。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个孩子的乌鱼死了。他感到很伤心,爸爸走上前去,说:“不就一只乌龟吗?爸爸带你再买一只。”孩子继续哭:“不要,我就要原来那只。”爸爸说:“乌龟死了。就没法活过来了,这是自然规律。爸爸给你买一只一模一样的,一只不够。我们买两只。”可是,孩子哭得更厉害了。直到爸爸经人指点,抱着孩子说:“你的乌龟死了,你一定很难过。”孩子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说:“是的,它再也活不过来了,爸爸,我们去把它埋起来吧。”
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治愈的良药。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会减少,对父母的爱会更深。当他们感觉到深深地接纳与爱时,就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对抗,这时再来解决问题,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正面管教工具——认同感受
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听见父母对我们说“要勇敢,不要哭!”或者“这有什么好高兴的,不要骄傲!”我们不能有不好的情绪,因为这是“弱者”的表现。我们也不能让好的情绪太过强烈,否则会乐极生悲。带着这样的观念,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时,就会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自由地表达情绪,也不允许孩子拥有负面情绪,于是竭尽所能地想帮助孩子跳过情绪的束缚,直接解决问题。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是给予他们能量的开始。当他们相信,不管自己拥有哪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所以,不要企图修复、解救或说服孩子放弃感受,而是让他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说出来。比如,你可以说:“我能看出来,你真的很伤心、很生气,也很沮丧。”然后,保持沉默,给孩子一些时间,相信他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你会发现,情绪得到理解与接纳的孩子,会在心底滋生出很大的力量,他们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同时,也更愿意敞开心扉,把更多的心里话说给你听——也就是自由地表达自己。
认同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和孩子无障碍沟通的开始。(续)